深秋时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卧龙村海拔1700米的大山深处,群山如黛,林海翻涌。年过半百的李仕吉带着妻子谭金翠,在黄连地里忙着除草、施肥。他流转村民的80亩撂荒地,利用小拱棚种出了“金疙瘩”。
走进李仕吉的黄连基地,只见依山而建的连片“小拱棚”错落有致,在秋日阳光照射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步入“小拱棚”内,黄连叶翠绿油亮,郁郁葱葱,仿佛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地。
近年来,在石柱县农业农村委指导下,沙子镇党委政府通过“提供新服务、推广新技术”,结合撂荒地较多的情况,推广小拱棚遮阴网熟地种连。
“熟地种连可谓一举多得,干部上门动员时,我二话不说接受了。”蹲在黄连地里,李仕吉一边熟练地拔着杂草,一边娓娓道来,“采用新技术,不用像以前砍伐山林,既减轻了劳动量,又将撂荒地重新利用了起来,更保护了森林资源。”。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这味“苦”到极致的中药材,却堪比药材市场的“黄金”。黄连生长周期长,每一批得投入整整6年时间。
李仕吉夫妇早出晚归,每道工序精耕细作,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施农家肥时,他们要用背篓从公路边背进基地里,肩膀被磨得红肿,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春夏是杂草疯长的季节,也是李仕吉夫妇最忙碌的时候。他们顶着高温,蹲在地里拔草,汗水从额头滚落,模糊了双眼,顺着脸颊滴进泥土,但他们咬着牙,一刻也不停歇。冬季,山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他们的手上冻出了许多裂口,他们依旧在地里忙碌着除草、施肥。
“我目前有20亩商品化育苗,黄连在地面积60亩。去年卖了800多万根黄连苗,收入50多万元;采挖成品黄连6亩多,收入近60万元。今年卖了700多万根黄连苗,收入40多万元。今年预计还要采挖8亩黄连,按照目前的产量和市场价格,预计收入50万元左右。”在卧龙村,李仕吉声名远扬,他双管齐下,利用“种植黄连+繁育连苗”模式,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百万元户”。

随着黄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每到移栽连苗、除草施肥的关键时节,夫妇俩忙不过来时,就会邀请附近群众季节性务工,既保障了自家黄连种植的时效与质量,也为乡亲们拓展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发展之路。
李仕吉深知“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正富”的道理,多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向村民分享种植经验。
每当其他连农遇到技术难题,李仕吉总是随叫随到,手把手指导解决。在他的带动下,卧龙村100余户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开垦闲置土地,学习小拱棚、遮阴网等种植方法。到去年底,全村熟地种连面积达1500余亩,年收入超50万元的农户有30多户。
从一户带头到百户参与,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在李仕吉的带动下,昔日的撂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黄连已成为全村名副其实的“共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