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稳步增进民生福祉。沿着指引的方向,七里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落实强省会行动和“1139”工作部署,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围绕“三农”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全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牵挂殷殷,情意深深。近年来,七里河区聚焦“八个美丽”,做好“四篇文章”,创建“百年好合”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带,高质量推进“巍巍红岭”红色文旅和“水磨石佛”生态文旅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环境整洁、业态丰富、百姓受益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蓝图绘就千般景肉牛养殖成本实干躬行万木春

眼下正值百合的采收旺季,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农户正忙着采摘。“看这个头,多实在!今年又是个好年景!”袁家湾村村民掂量着手里沉甸甸的百合,脸上绽开了笑容。“靠着它,盖了新房,供出了大学生,日子就像这百合瓣,越来越甜。”….

蓝图绘就千般景肉牛养殖成本实干躬行万木春

在七里河,因百合而改变生活的农户有上万户。七里河区百合种植主要分布在西果园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镇四个乡镇的36个行政村。因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长期积累的栽培技术,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25年,全区百合种植户达1.1万户5.9万人,其中:带动脱贫农户1418户6512人,百合种植面积达5.54万亩,产量达到3.3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

不仅如此,七里河区充分挖掘辖区特有物产、环境资源,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以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带动阿干镇、魏岭乡、黄峪镇等乡镇和周边地区百合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建立“科研+政府+企业”模式,加大适销对路的百合粉、百合生片、百合饼干、百合面膜等新产品研发,加快研发产品成果转化,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基本形成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一条龙的百合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新产业新业态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选择。七里河区立足乡村多元资源要素禀赋,创新打破产业边界和业态模式,构建“生态循环+智慧农业+科研旅游”三产融合新模式。

“根据规划,一期项目达产后可年产水产30万斤、水培蔬菜50吨,产值600万元。项目采用‘鱼粪收集-微生物分解-蔬菜吸收-水体净化’四级循环系统,运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温、溶氧量等12项参数,全程不施化肥农药,这种模式较传统农业节水70%,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仅0.01mg/L,产出农产品达欧盟有机标准。”八里镇副镇长介绍道。

八里镇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锚定“水墨石佛”示范带核心节点,聚力打造七里河首个“鱼菜共生”水产养殖产业园。由8个村党组织破壁联动,成立水磨农业公司。为了加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农户增收,由镇政府牵头推行“八村联动”入股机制。二十里铺、八里窑等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120万元集体资金入股成立联合公司,整合520万元衔财政接资金,变“零散输血”为“协同造血”。项目运营首年即实现集体增收,村分红年增18%,惠及千余农户,同时吸纳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3.2万元。

同为“水墨石佛”示范带区域的阿干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抓好撂荒地整治,整合资金130万元,实施阿干镇林下经济产业园油料种植加工项目,在马场村冰草洼流转110亩耕地,通过撂荒地复垦,种植油菜花田,配套榨油坊相关设备设施,打造生态生产新景观的美丽田园网红打卡点。同时,实施阿干镇林下经济产业园养殖项目,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思路,养殖肉鸡、蛋鸡1万只;实施马场村林麝养殖二期建设项目,采取“村集体+公司”的模式股份制经营;打造深沟掌村蜜蜂养殖产业项目,养殖中蜂200箱,预计年生产天然原蜜、巢蜜等基础产品500公斤,实现年产值8万元。

习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七里河区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底蕴,通过打造特色乡村、开发精品线路、培育样板村落,用更多新产品、好服务,吸引游客走进乡村住下来、玩起来,以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今天是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我在这吃了忆苦思甜饭、喝了邮政咖啡,买了邮票等一些文创产品。”正在沈家岭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的游客表示。魏岭乡靠着民生保障打基础、产业升级当引擎、项目建设抓落实,在七里河区南部山区走出了“红色文旅+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路子。

魏岭乡深度挖掘沈家岭战役历史资源,推出“红色七里河”主题文创产品,涵盖邮票、雪糕、咖啡等多类商品,上半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6.32万元。今年,沈家岭综合红色景区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同步激活,形成“文旅引流、产业变现”的良性循环。同时,以百合、中药材、林果蔬菜为主导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蔬菜种植面积达2.7万亩,产量4.1万吨,新增的1500亩油菜籽种植区,通过土地集约化管理和有机肥替代,预计年产值突破120万元,未来将继续推进万亩油料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预计可以解决200个就业岗位。

感恩奋进、不负嘱托。近年来,七里河区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持续开展和美乡村、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创建行动,接续开展“3331”攻坚行动。累计建成和美乡村2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0个、清洁村庄43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乡村道路、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现在村里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黄峪镇尖山村村民说道。今年以来,黄峪镇聚焦村庄整洁,累计发动1500余人次,出动车辆400余次,清理垃圾1300余吨。落实河长责任制,开展巡河452次。围绕增绿、扩绿、护绿,组织开展巡林140次,实施“村村万树”工程,在龚湖、西黄公路沿线余株。同时,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监管,秸秆禁烧、扬尘管控等工作有效落实,镇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七里河区纵深推进“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导师帮带”“擂台比武”活动。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围炉话家风”“田间地头唠新风”“大槐树下线余场,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有效破解乡村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七里河区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发展产业、培育人才、传承文化、保护生态,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