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生禄,兰州百合协会理事长、甘肃省扶贫产销协会百合分会会长、兰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一直在百合行业打拼,他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兰州百合的蓬勃发展。”对米生禄寥寥数语的介绍写不出他对百合的一往情深,也写不出他对于百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世人皆知百合花美丽,百合果可以入药,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种植一颗清甜入口的百合,需要三年生,三年长,又三年方结成果。世人不知,但是那些世世代代以种植百合为生的农民知道。

传说,恶魔撒旦变成毒蛇,诱惑亚当和夏娃吃下了禁果,犯下人类的原罪,从此被逐出伊甸园。他们因为悔恨而哭泣,悲伤的泪水滴落在地面上,化成洁白的百合。世间万物不可能全是蜜,如此完美无瑕的百合花,仿佛却是从无比凄美中孕育而生的。
也有传说,古时一个国王与皇后有一百个儿子,国王的一个妃子居心叵测,与外臣勾结并且离间国王和皇后的感情。国王经不住谣言,最终把皇后赶出了皇宫。奸妃和外臣串通将国王软禁,并且发动政变。皇后得知后,通知了自己的一百个儿子。在儿子们的努力下,最终保住了国家。战争结束后,大地献出了洁白如玉的百合,还开着红艳艳的花朵。
梁宣帝曾为百合作诗:“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陆游也曾写百合:“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在兰州市七里河,百合种植的渊源已久。兰州市七里河区后山二阴地区,气候冷凉湿润,土地疏松通气,不易积水,恰好适合百合生长。种植百合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米生禄是米家第六代种植百合的人了。对百合的一往情深,仿佛早已经刻在了代代相传的血脉里。
米生禄出生在鹞子岭村的米家坪,鹞子岭村是西果园镇后山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在这里的土地上种植小麦、土豆、胡麻,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又一年,收成却不尽如人意。破旧的土房,尘土飞扬的山路成了米生禄抹不去的童年记忆。贫穷是一把大刀,悬在这些勤勤恳恳靠天耕种的人们头上。那时候的日子苦啊。米生禄记得,没有袜子,穿鞋只能光脚穿,没有秋衣秋裤,冬天只能直接在外衣上套棉服。夏天还好,冬天冷极了,手被冻得僵直不能打弯,哪里有什么手套,只能放在胳肢窝里暖一下。收入低,生活困难,屋里缺盐少醋的,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
米家每年都种百合,地里种着粮食,米生禄的爷爷奶奶就在房前屋后的边边角角种着百合,总是留着百合的种子。生活困难的时候,米生禄的父亲曾经用百合去集市上换米、换面,百合帮助他们度过了最无助的日子。对米生禄来说,百合就像是家里的一分子,难以割舍。
七里河区是兰州百合种植的主要产区。整个七里河的地形,如同一个不规则的手掌。它北邻黄河,南靠群山,东与城关区交界,东南和榆中县接壤,南与临洮县接壤,西邻西固区、永靖县,东西长21公里,南北宽33公里。早在4000年前到6000年前,七里河区黄土山梁的水磨沟、西果园沟、黄峪沟、花寨子等地方就生活着先民,他们选择背山面水、避风向阳的地方修建聚落,留下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近40处。七里河原本说的是条河,它是黄河南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湖滩乡湖滩村,全长约25公里,流域面积155平方公里。这条短短的河流,流经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称呼。上游人们称为黑鹰沟,汇入石板沟水,后称笋箩沟。到晏家坪后,入七里河川区称七里河,再北注入黄河。因为这条河距离兰州旧城中心七里,故而人们称为七里河。
七里河得名还有另外一个说法。由于山洪冲刷,河床宽,流量不定,遇到暴雨时,洪水泛滥成灾,没有洪水时,泥泞难行。过河的人往往要乘车、骑驴骡,因此有人把这段河戏称为骑驴河。有人怀疑,七里河来自于骑驴河的谐音。骑着驴过了七里河,坡越爬越高,如果两面山坡红艳艳的百合花盛开,倒是不乏诗情画意。西果园镇是兰州的“南大门”,是七里河最大的一个乡镇,也是兰州市高品质百合核心种植示范区,被称为“中国百合之乡”。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赞誉道:“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可称世界第一。”….
包产到户后,米生禄的父亲米积财开始在自留地里种起了百合。米生禄记得清楚,当时家里种的一亩地的百合,能收四五千斤,一斤百合卖三毛八分钱,这在当时来说是笔非常可观的收入。1980年,米积财曾经因为种殖百合带头致富上过《红旗》杂志。文章中这样写道:“七里河区西果园公社米加坪生产队的米积财,在家喂马养羊,还种3.2亩百合。去年仅百合一项收入4500元,等于家庭其他劳力参加农业劳动集体分配收入500元的九倍”,米积财成了全队注目的“冒尖”户。因为种百合,原本捉襟见肘的日子一下子好了起来。1982年2月,兰州市七里河区委、区政府还专门颁给多种经营先进个人米积财“劳动致富,冒尖光荣”的奖状。《红旗》杂志报道后,全国各地的信件纷至沓来,热心的米生禄替父亲逐一对这些信件予以回复,将如何优化选种、如何种植百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可以一同致富。还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来鹞子岭村买百合种子。这些人,和西果园鹞子岭村米家坪的村民们一起,成为了当时第一批兰州百合的种植户。
1981年至1998年,米生禄担任米家坪社的生产队长,带领村民们一起种百合,开展多种经营。米生禄看着爷爷种百合,又看着父亲种百合,现在,他自己和大家伙儿一起,也种起了百合。日子就这样,在百合花开花落里慢慢流逝。大人们在前面开沟,小孩子们就跟在后面帮忙往土里放进选好的种子;等到收百合的时候,大人们挖百合,小孩子们就会把挖出来的百合,根据个头大小分出不同的等级放在背篓里。
那时,米家坪家家户户冬天取暖做饭都是靠炉渣生火,而每年买炉渣的开销就是一大笔支出。米生禄就拿出一些百合去换几车炉渣拉到村子里,解决了村民们的生火取暖的困难,替村民们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百合花开得漂亮,花瓣向外翻卷着,叫怒放吗?走到地边,忍不住弯下腰来细看。“扑楞楞”惊起几只长尾巴的野鸡,摇曳着飞上天去。像是一堆花里又飞出来几朵花来。
百合带给米家的,不仅仅是财富、名气,还有一段美妙的缘分。米生禄和妻子是1978年结的婚。妻子和米生禄一样,也是鹞子岭村的村民,只是,家在另一个公社。老丈人嫁女儿没有提什么要求,心愿无非是希望子女安康,吃饱肚子,老人觉得米生禄是个能过日子的小伙子。当时米生禄种百合在村里小有名气,老人想要一些米生禄的百合种子。米生禄尽自己所能给了妻子娘家360元彩礼,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彩礼了。米生禄还用三匹骡子驮去了六背斗百合种子,那些种子能种不到一亩地吧,妻子的娘家就这样也种起了百合。而米生禄就这样娶到了他的妻子,这个后来在无数困顿中始终站在他身后,给他无限支持的女人。米生禄和妻子因百合结缘,经常被当地的人们称做是“百年好合”的夫妻。
种百合得有耐心,三年生,三年长,三年养,经过九年的轮回才能长成品样俱佳的商品百合。百合花开了又落了,娇嫩的花吸引得野鸡来了又去了。野鸡不是来赏花,是被百合花的香味吸引了来,它用尖利的爪子刨开泥土偷吃埋在土里的百合。好个暴殄天物的家伙。
百合花花瓣有的平展的,有的向外翻卷的,花香浓郁。整日在百合地里劳作的妻子康明兰,像是一朵最美的百合花。
米生禄靠种植百合成为全村第一位万元户,也是村子里第一批富起来的带头人。家里添置了缝纫机、凤凰自行车。米生禄忙着卖百合。每天天不亮康明兰就起床生火给米生禄煮饭,煮碗面给他吃,再烙几个玉米面饼子或者蒸好的馒头给他装在包里,让他带着中午吃。崎岖的山路难行,自行车后捎架上放着装满百合的大篮子没法骑,康明兰就扶着车子后捎架每天把米生禄送到山下。风无遮无拦地吹过山梁,米生禄和出门卖百合的村民,在山沟里的羊肠小道上,走成长长的一条线。
米生禄一到了兰州城里的集市上,守着筐就不挪窝了,一直到下午卖完了,随便在集上吃一口东西往家赶。天早就黑透了,再晚康明兰都等着他,不会先睡。
随着鹞子岭村百合种植面积的增大,产量的增加,百合在本地的销量上不去。米生禄慢慢尝试着去更远的地方售卖。
米生禄从兰州的西关十字坐上大巴车,一路颠簸到银川、白银,去市场上叫卖。这两个地方卖百合的价格比兰州高了一些,但是利润的提升并没有多少。米生禄抱着纸箱子,纸箱子里装着新鲜的百合,他又一路颠簸着来到了西安的集市上。几毛钱的百合,拿到西安,能卖到一块多钱。
那是1981年的事,山西平陆县土产果品公司先是陆续购进百合当原料加工罐头。1984年,他们以一块一毛五的单价收购了米生禄的十万斤百合当种籽。周围的村子听说了这个好消息,纷纷把自己的百合也送过来让米生禄帮忙卖。米生禄是个实诚的人,他没有趁机在中间赚差价,多少钱卖出去的,就给村民们多少钱。村民们都很感激他,纷纷拿着自己家的啤特果、点心去米生禄家里谢他。
1985年时,米生禄抱回家一台长风牌的电视机,他成了村子里第一家有电视机的人。那时的电视机虽然是黑白的,却在农村是个稀罕物件,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的物件,还得要有电视机票才能买。而米生禄家的电视机,是他用百合换了来的。有了电视机,每天晚上,米生禄家里都挤满了人,附近的人都来他家看电视,有的村民甚至要走几十分钟。电视机里播着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炕上、地下、门口,到处都挨挨挤挤的满是看电视的人,人们时而凝神静观,时而开心大笑,时而惊叫起来,那份热闹成了米生禄脑海里最为珍贵的记忆。
四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找米生禄帮忙卖百合,于是,他开始收购百合。百合越收越多,陕西、山西渐渐也不能满足米生禄的销量了,米生禄去了更远的地方——广州。米生禄雇了几个人,搬着几十筐百合,坐上拥挤的火车南下去了广州。一筐百合大概是一百斤左右。绿皮火车“哐当哐当”的响,每一根铁轨都是琴弦,震颤着奏响。火车里拥挤、潮湿、闷热,但是抵挡不住米生禄想要将百合销往更远的地方的决心。
到了火车站,大筐大筐的百合用租来的三轮车搬运去了市场。一路的颠波辛苦,一路的付出,都得到了收获。在广州市场,百合卖出高出在兰州几倍的好价钱。就这样在兰州收百合,然后运到广州来卖。一次次的长途颠簸,一次次的辛苦搬运,让米生禄一点点积累起了财富。1998年,要与西果园广大散户一同品尝百合种植带来的甘甜回报。他从西果园农户处收购鲜百合五十多吨,净销售收入达11万元。
打开百合销售市场是一个难题。米生禄走出鹞子岭村,走出西果园镇,走出兰州,去了陕西、山西,后来,他还去了北上广。兰州百合就这样,被米生禄从几毛钱一斤,卖到了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一斤的好价钱。这对鹞子岭村的村民来说是质的飞跃,也是米生禄不断为兰州百合开辟出新道路的功劳。
1998年,对于米生禄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米生禄创建了兰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米家山”商标,公司注册资产5000万人民币,占地50亩,建筑面积20000余平米。米生禄是米家百合种殖的第六代传承人,百年的积淀,有了米家山百合这个不平凡的品牌。
米家山的商标设计很是费了些心思。它外形看上去就是一只饱满的带根的百合。百合外形像只灯笼,有吉祥如意之意。灯笼右面是鱼的形状,象征着年年有余。百合根是M,是米家山的首字母,倒过来看则是山的形状,西果园的后山上,成片成片的百合郁郁葱葱长势正好……米家山的商标,米生禄能一一历数,讲出十二种不同的含义,个个都是寓意美好。
兰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做了很多事。进行百合产业指导,开展专门的培训,提供对应的指导,将农民手里卖不出去的百合都收掉,为农民提供帮助。对于米生禄来说,百合就像他的命根子,不仅带动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而且还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他的企业职工最多的时候达到一百多人,平时也会有五六十人。米生禄努力做成了自己的百合批发市场,自产自销。整个百合市场最多可以解决一千六百多人的工作问题,少也有五百多人。
百合忌连作,也就是说种过百合的地与豆类和禾本科作物轮作。百合的种子要消毒,种百合的土地也要消毒。这样,才能减少百合种植生长时发生病虫害。
米生禄请来省农科院百合种植专家给村里的百合种植户讲病虫害防治。土地取样、预防病害、打尖施肥,都是学问。米生禄肚子里满是种百合的经验,结合上老师讲的学问,如何预防、如何用药、如何养护,米生禄成了当地百合种植的万事通,谁种植百合时有什么不明白,都来找他。
百合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的独头百合,在地头就能卖到二十多元一斤。来西果园收百合的大车,从路的这头排队排到了那头,又拐了好几个弯。
2003年,非典波及范围极广,那年的百合销量直线下降。收百合的商家变少,来收的商家又使劲压低价格。低价和滞销,让不少农民一年的辛辛苦苦劳作化作乌有。四里八乡种百合的乡亲们着了急,担扰、焦虑之下,那年,来找米生禄收百合的村民格外多,来了一波又一波,生怕来晚了他也不收了。从地里刨出来的百合不能过夜,放过了夜,就变成了紫色。队排的弯弯曲曲,很多村民不眠不休来这里排队,米生禄也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他给收购下了道死命令,还按往年正常价格收购百合,宁可收了烂在我们的库房里,也不能烂在村民的手里,宁可让企业亏了,也不能让种百合的人吃亏。他厂子里的工人们也在连轴转,分拣去皮,真空包装,满负荷生产。因为米生禄那年高价收购百合,挽救了当时数不清的卖不出去百合的村民们。
那一年,米生禄的公司三个月就赔了一百多万,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米生禄觉得天都塌了。每天没日没夜的忙不说,又亏进去这么多钱。家里人怪他、怨他,因为他这样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将这个家置于绝境,垫进去多年的积蓄不说,还背上了一债。米生禄没有辩解,没有逃避,默默地背起了这个重担。幸好,他的妻子康明兰是支持他的,尽管偶尔也会有怨言。她成年累月在地里忙活着种百合,地里刨出来的都是辛苦钱啊,这一下,也颗粒无收的赔了进去。但是,想明白了,康明兰还是毅然决然地站在了他的身后,成了他最坚强的后盾。她心里明白,丈夫做得对,别人家比我们更苦,能帮别人,就帮衬着吧。
那年,来要账的人太多,一百多万的亏空米生禄还不上。怎么办?这些收进来的百合怎么办?这是最现实的问题。米生禄带着他高价收购的卖不出去的百合,带着他的烫手山芋马不停蹄地去了北京,去了上海,去了广州,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卖出去,卖出去就好。那么好的百合,只好压着价卖,只要有人要,不管价钱高还是低,只要能卖出去就成,赔着钱也卖。就这么压着价卖,那年百合还是没能都卖出去。
要放弃百合吗?要放弃他苦心经营的百合产业吗?不,米生禄不愿意,不舍得,也不能放弃。百合是他的孩子,是他的家人,是割舍不掉的一分子。米生禄咬着牙坚持着,大不了一切归零,从头来过。
新鲜百合的保质期短,售卖周期也短,很容易被商贩压价,这是致命的弱点,而且全部售卖新鲜百合并不是性价比最优的选择。米生禄想,能不能一年四季都卖百合?让百合保存得久一点,米生禄想到的两个办法,一是烤百合干,二是放进冷库保存。
烤百合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米生禄很早就开始尝试烤百合干了,米生禄是鹞子岭村最早烤百合干的人。他去全国各地学习取经,反反复复的实验之后,米生禄发现,百合先下锅焯水至九成熟,再进行烤制,这样烤出来的百合颜色洁白,卖相是最好的。他尝试烤百合干的时候,鲜百合每斤只卖几毛钱,而加工成百合干可以卖到八九块钱一斤,所以尽管四五斤鲜百合才能烤出一斤百合干,但是算下来依然是合算的。一开始没有机器,百合干都是人工烤制,很是费时费力,但是米生禄烤百合干的技艺却是日渐提高,拿到市场上,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他的货,都认,他的货就是品质的保证。米生禄把剩余没卖出去的鲜百合,加工成了百合干,烤好的百合干一年四季都可以卖,不会因为害怕放坏而低价销售了。
只是百合干加工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营养成分流失。面对一时半会行情不好销售不出去的百合,米生禄知道,当务之急最需要的,是一个存放百合的冷库。米生禄争取政策支持,四处筹款,动手修建百合冷藏库。有钱要修,没钱四处赊欠着也得修。冷库终于在期待中一点点长起来,封顶,再通上电。终于完工了,米生禄将收购来的鲜百合存放在了冷库里,附近售卖百合的商贩也都来租用,将百合存放在了冷库里,冷库解决了百合存放的难题。
米生禄挺过了这个难关。就这样好起来了吗?我问。米生禄回答说,这一关就算是过去了,可是,还有下一关呢。
你经历的挫折困难多吗?我问。米生禄说,遇到市场行情不好只是其中之一。多年百合种植,我们曾经经历过干旱、霜冻、雪灾、籽种退化、病虫害等等失败和挫折,面对过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和困难。挫折困难太多了。米生禄淡然地说,一切已成过去,他早已经泰然处之,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呗。
你怎么挺过来的?我问。米生禄说,熬呗,熬过来的。多少次,他都觉得自己再也熬不下去了。四处借钱,然后,日以继夜地奔忙,再虔诚地把它们全部投在面前的百合产业里,而它没有还你应有的收获时,你会有种无以言表的绝望。聊到这里,他好久都不再说话。
百合,终究是温暖甜蜜的事业。米生禄呵护着的百合产业,经过了多年的艰苦耕耘,如今公司越发展越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运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同时在人才、技术、产品、资本等各方面,不断优化,大步前行,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广阔,和国内多家大型连锁超市陆续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全国拥有40余家代理商,产品销售覆盖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及港澳台地区。兰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兰州百合的领军企业。在这里规模化农业已经渐成气候,公司每年进行示范种植,将优良百合籽种推广到当地农户进行大面积种植,成品统一予以联销。
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设有一个展览馆,走进展览馆,你像是走进了兰州百合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面摆放着许许多多珍贵的资料。醒目处,放着一支火炬。2008年,妻子康明兰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她受邀成为奥运火炬传递手。火炬传递的那一天,路两边被人们围得水泻不通,大家挥舞着彩旗呼喊,一棒接一棒,康明兰是第110棒,每个火炬手传递火炬的路程虽然只有短短的200米,康明兰高高举着火炬奔跑,她激动得看不清楚路,她说,那一刻,她像是长出了翅膀,不是在奔跑,像是在飞翔。这是妻子的荣耀,是米家山公司的荣耀,更是兰州百合的荣耀。
百合种球退化是制约百合种植发展的瓶颈问题。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百合种球退化,比如病毒浸染、繁殖方法不当、管理粗放、种球贮藏技术不过关等。百合种球退化了,百合就会长势减弱,植株矮化,花朵变小,花色减退,严重影响百合的产量和品质。受到病毒浸染是百合种球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16年,米生禄为了解决百合种球退化的问题,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实施兰州百合种球繁育种植基地和百合母子脱毒项目,试验田50亩,种球繁育基地300亩。用热处理、茎尖培养、化学疗法脱除病毒,是目前控制百合病毒的唯一有效手段。经过脱毒之后,再将这些无病毒原种进行严格的精心培育,这样培育出来的脱毒百合种苗经过扩繁栽培后,生产出来的百合不仅抗病性强,而且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百合种球退化的问题解决了,就是从根上解决了百合种植的问题。当百合花再一次映红了西果园一片又一片的山坡,只有米生禄看到,百合一个个鳞片在泥土深处攥紧,攥出饱满而甘甜的希望。
十年了吧,米生禄一直在和农科院合作,农科院的专家们为百合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思路。农科院专家试验和繁育期间,会不时的与米生禄沟通。米生禄也是专家,他是个田间地头的专家。从小就种百合,他对百合的生长了如指掌,地里的各种数据,他都烂熟于心,他也给专家们提供了许多一手的资料。土专家和洋专家们一直在同行,他们有许多地方可以互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果园地里的百合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甜。
省农科院与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的百合实验基地就设在了米生禄的家乡西果园鹞子岭村的米家坪。现在展现在这里的是一套科学的种植流水线,先种植,再加工,然后是推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每一个环节都发挥出了百分百的示范作用,为百合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米生禄加大在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投入,提高产能、丰富产品线,逐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收益。米生禄希望兰州百合可以走的更远,不仅可以卖去北上广,还可以走出国门。他希望能够将百合种好、卖好,能够做大做强百合产业。
米生禄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又开始着手研发冻干百合。传统烤百合干需要先下锅焯水,会导致部分营养成分损失。而冻干百合使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无菌车间生产包装,延长了百合的保存时长,同时又最大程度保留了百合的营养价值,与烤制出来的百合干相比,营养成分不流失,组织结构不破坏,销售价格也高出去许多。米生禄是想要把百合卖向国际市场呢。
2018年,他投入4000多万元,引进德国工艺AFD百合冻干生产线,又新建成百合产业园综合办公楼,并且在原有5000吨保鲜库的基础上又投资新建了2000吨百合储藏冷库。
落后就要被淘汰,米生禄知道,他不敢停下脚步,他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进步。米生禄的目标又变大了,他已经不只想要将兰州百合卖去北上广,他还希望兰州百合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宏图伟业,这是米生禄新的梦想和雄心,他从来不会放弃,他会一点点向这个目标靠拢。
网络时代如一股洪流不由分说席卷而至,互联网是一张铺天盖地的网,几乎没有人可以做漏网之鱼。一根根网线如一条条纽带,将无数的人与商品快速联接起来,电商销售比起线下销售来得更为便捷简单。2015年,顺应电商发展大势,米家山天猫旗舰店上线。借力“互联网+”,兰州百合从西北的大山里走出来,穿越时空的距离,走入了千家万户。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由传统单一线下销售到线上线下全网营销的转型,那一年,公司年产值也首次突破5000万元大关。
每次看到这飞速上升的销售数据,米生禄总觉得那可不只是纸上简简单单的数字,而是家乡每日里辛勤种植百合的村民们那一张张憨厚的笑脸。
米生禄的儿子米发君,是个九零后,他参军退役后就留在了公司,帮助父亲一起经营打理。他是米家山第七代百合产业的接班人了。大概年轻就意味着更能感应时代的脉搏,他格外重视互联时代立体营运渠道的构建,米家山百合走进了拼多多、淘宝、小红书……又开启了直播带货的销售模式。目前电商销售的年销量已经占“米家山”总销量的40%以上。米发军努力通过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商销售平台,让百合坐上飞机迅速销往全国各地,形成线年开始,连续几年,米家山百合都是百合电商销量的第一名,这是一种实至名归的荣耀。
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身产业优势,集中全部资源,在百合产品细分领域尽量做到了极致。除了加工销售鲜百合外,产品有百合干、冻干百合、百合花系列代用茶、冻干果蔬系列等特色农副产品。因为多年来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米家山百合被评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并取得了SC食品生产许可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HACCP管理体系证书、绿色食品证书、地理标志认证等相关资质。这源于米生禄对百合产业心无旁骛的热爱,也是米家七代人默默坚守铸就的辉煌。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让大家都富起来才算是不辜负兰州百合产业的甜蜜寓意。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公司认证6000亩无公害种植基地,指导和扶持周边的贫困户依靠种植百合脱贫,带领和帮助七里河西果园的父老乡亲们真正走上了科技兴农的致富道路。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米家山百合如一艘巨轮,浩浩荡荡不分昼夜向前航行。而兰州百合种植地域范围从七里河区西果园镇为中心,辐射到了黄峪乡、魏岭乡、阿干镇,扩展到了西固区的金沟乡、柳泉乡,榆中县的和平镇、贡井乡、龙泉乡、哈岘乡、新营乡、园子乡、定远镇、连搭乡、银山乡、上花岔乡、中连川乡、马坡乡、城关镇、高崖镇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种植约10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种植百合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人们劳作的身影随处可见,百合植株不同于别的植物,它如一簇簇花束,在一块块梯田里涌动着层层的浅绿,依山势拾梯而上。今年春天雨水多,墒情好,田里的百合长势很不错,花束圆滑,丰满而密实,高举着向上生长。
人们在地里忙碌着,夕阳西下时带着希望和满足离开。夕阳给农田绿的底色镀上金色,也给人们的脸庞映上一层光,脸上透着黄土地的高原红,更透出对丰收和富足的期望。
米生禄一边忙着将公司做大做强,一边忙着做公益。他拿出钱来,为鹞子岭村钻井,解决了困扰了村民们多年吃水难的问题。他又先后投资55万元为鹞子岭村新修砖铺道路3公里,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他终于将那条尘土飞扬的山路永远从家乡人眼前抹去了。只近几年,他就捐助了八所贫困学校,帮助学校建校门、建厕所、修院墙,解决吃水问题,还替学校承担了电费。二十多年,他陆续投入了五千余万,用于荒山绿化,他想要家乡的山都能绿得葱葱茏茏。他还捐助了西果园十年的水钱。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米生禄时任兰州百合协会理事长,他倡议兰州百合协会会员单位捐赠物资,各地会员企业和周边百合种植大户积极响应,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筹集到价值120万元的真空鲜百合和百合干,同时还捐助44500元。14吨鲜百合装至冷藏车发往武汉…….
又到了百合花开的季节。来到七里河西果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岁月静好、天高云阔,空气里也弥漫着百合甜香的镇子。在这里,乡村振兴与甜蜜的百合产业密不可分,它关乎全镇2.9万百姓的福祉,更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果园镇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田园生活正在米生禄和西果园镇人民的“巧手”中,绘制成一座和美幸福的百合家园。
米生禄,兰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兰州百合协会理事长,获“甘肃诚信企业家”称号,2016年被评为兰州市“乡村致富之星”。
(王琰,《兰州晚报》副总编。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24期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曾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