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甘肃省漳县马泉乡龚家坪村的千亩黄芩种植基地,现代化采收机械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一根根带着泥土清香的黄芩破土而出,根系完整,色泽鲜黄。农户们穿梭其间捡拾、整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
“往年人工挖黄芩,一亩地需要4个人干两天,现在用机器,两个人一天就能完成,效率提高了8倍。”漳县马泉乡龚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何维刚指着忙碌的采收现场介绍道,“而且机器采收能保持药材完整性,品相更好,收购价格也更高。”在采收现场,65岁的村民赵建国一边整理刚出土的黄芩,一边乐呵呵地说:“我种了8亩黄芩,预计能收4000斤!”!

中药材晾晒也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在马泉乡骆家沟村,家家户户都在晾晒党参。种植大户骆想军家的院子里、屋顶上、院墙外,到处都铺着金灿灿的党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和妻子正在仔细地修剪党参须根,准备进行分级串晒。

“去年15亩药材纯利润8万多,今年扩大到27亩。”骆想军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的笑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党参要经过晾晒、揉搓、整形等多道工序,我们全家齐上阵,虽然辛苦,但心里甜!”….
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种植户富了起来,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在马泉乡骆家沟村党参种植基地,20多名村民正在地里捡拾药材。今年58岁的龚慈花是村里的三类户,她一边抖着党参上的土,一边激动地说:“一天160块钱呢,我都干了两个多月了,挣了一万块钱了,这对我们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同样,马泉乡河底村淫羊藿种植基地常年吸纳当地劳动力50余人。
走进马泉乡山庄村赵明明家的院子,浓郁醇厚的当归药香扑鼻而来,院内堆满了新鲜采收的当归。“今年种了40多亩当归,预计产量能到4000多公斤。”赵明明信心满满地向村干部细数,“按现在每公斤50元的收购价算,收入20多万元没问题”。
近年来,漳县马泉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托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的自然优势,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深入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基地。乡里还组建由农业技术专家、种植能手组成的“农技帮扶队”,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到成熟采摘,全程上门指导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还通过田间课堂、微信群答疑、发放技术手册等形式,把科学种植知识送到农户身边。
据悉,今年漳县马泉乡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89万亩,其中党参5000余亩、黄芩8200余亩、黄芪3600余亩、柴胡380余亩、当归300余亩、款冬花1200余亩。特别是在河底村建成的毛慈菇和淫羊藿种植基地,种植淫羊藿170余亩、育苗22余亩,同步培育毛慈菇20余亩,填补了全乡高端中药材种植的空白,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漳县马泉乡将继续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让“小药材”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来源:漳县县委宣传部)….
时下,走进甘肃省漳县马泉乡龚家坪村的千亩黄芩种植基地,现代化采收机械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一根根带着泥土清香的黄芩破土而出,根系完整,色泽鲜黄。农户们穿梭其间捡拾、整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