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以前听政策觉得离自己远,现在听了理论宣讲,才知道‘十五五’规划里的‘农民增收促进工程’,就是要帮咱们拓宽致富路”,宕昌县韩院乡韩院村药材加工大户韩仁苍感慨地说。
初冬时节,走进宕昌县韩院乡,牛头山下连片的药材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药材采收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铁齿翻滚,深松土壤,经过机械筛抖,一根根形态饱满的白条党参破土而出,散发出独特的药香。工人们紧随其后,熟练地捡拾、装袋,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看似寻常的农耕画面,背后却是韩院乡以白条党参为牵引,破解发展难题、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韩院乡背倚牛头山,得天独厚的海拔、土壤条件和充足的光照,使其成为党参、大黄、红芪等道地药材的“黄金产区”。然而,长期以来,当地药材种植多以农户零散经营为主,“小、散、弱、单”的问题突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面对发展瓶颈,韩院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将中药材产业确立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并构建起“党支部+基地+农场+大户”的联动发展机制。这一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整合土地、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培育家庭农场和种植加工大户,引导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集聚”转变,有效破解了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困境。
在韩院乡的田间地头,变化悄然发生。曾经的碎片化耕地被整合成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得到推广应用。由乡党委政府牵头组建的专业农技服务团队,穿梭于各个基地,为种植户提供从土壤分析改良、绿色病虫害防治到科学采收、规范加工的全流程“保姆式”指导,确保了药材品质的稳步提升。
“政策支持力度大,技术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种植加工大户韩红梅道出了许多从业者的心声。她家今年扩大了党参种植规模,还收购了20多吨鲜党参、红芪进行加工,“品质好,销路不用愁,效益很可观。”笑容背后,是产业集聚带来的市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
在党参收购加工大户韩仁苍的院子里,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眼帘。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熟练地进行着揉搓药条、分拣等级、清洗晾晒等工序。传统的手工炮制技艺与现代的清洁化、标准化加工流程在这里无缝衔接,既保留了道地药材的工艺精髓,又提升了产品的商品价值。
“家里老人孩子需要照顾,出不了远门。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每月能挣30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正在分拣党参的村民乐王小红呵呵地说。中药材产业不仅鼓起了种植户的“钱袋子”,更搭建起一个吸纳本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稳定平台,实现了增收与顾家两不误。
韩院乡的产业振兴之路并未止步于初级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着眼于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乡里积极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发展。
一方面,依托南阳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积极引进和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中药饮片、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例如,与成都佳味添成公司和宽禾(四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同时,积极接洽陕西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和青岛龙之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积极研发涉及党参、黄芪、当归以及树莓饮品等新型健康产品,这标志着韩院乡的中药材正从“土特产”向“精优特”商品华丽转身。
另一方面,巧妙联动境内的牛头寺景区等旅游资源,积极探索“中医药+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模式。规划将药材种植基地打造成集观光、科普、体验于一体的“景观田”,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了解中医药文化,体验药材采摘、加工乐趣,甚至享受药膳食疗、康养理疗服务,推动“药田”变“景点”、“产品”变“礼品”,开启多元增收新渠道。
截至目前,韩院乡已建成11个集中连片的党参、大黄等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11428亩。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覆盖面最广、惠及人口最多、增收效果最持续的支柱产业。
一根根白条党参,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串起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文旅的产业链条;联结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大户和广大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更铺就了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它不仅是群众眼中的“金疙瘩”,更是宕昌县探索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韩院乡的实践表明,只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机制创新,推动产业集聚、链条延伸和融合发展,就能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农户聚起来,让传统的产业强起来,最终在良恭河畔,奏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