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淮南10月22日消息(记者赵家慧)安徽淮南矿区位于华东腹地,因长期开采煤炭,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沉陷区水域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如何在修复治理沉陷区水域生态的同时,把采煤沉陷区转变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成为企地近年来主攻的课题。从沉陷积水区到“水上粮仓”,顾桥矿采煤沉陷区从2024年开始,进行了一场“变废为宝”的实验。
10月中旬,顾桥矿采煤沉陷区的水面上,一片片水稻正“漂”在水面上,等待被收割。“今年选育的是去年成功种植的绿旱639和银两优606品种,增加了凤台本地的荃优全赢丝苗和绿旱两优21品种。”淮河能源健康产业集团植保技术专员徐鹏峰告诉记者。

2024年,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淮河能源”)与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凤台县顾桥采煤沉陷区实施“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打造了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并获得成功。
这给淮河能源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在去年基础之上,淮河能源提升栽培技术,在盆栽土壤配比上采用30%的营养土和70%的基质混合,在增加根系透气性的同时,让肥力释放更加缓慢。
水面种稻与地面种稻大有不同,从生长环境到施肥管理都有着很大区别。“今年采取‘先移栽再入水’的方式。相比于去年,秧苗在陆地上多待了一周,就可以长出更加牢固的根系。这样入水后,不仅抗倒伏能力更强,还会减少生长初期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节省了人力投入。”徐鹏峰说。
“6月中旬的时候,共有16万穴秧苗在一周之内全部完成下水移栽。”淮河能源健康产业集团农技资深主管刘锦解释道,顾桥矿采煤沉陷区水面面积共有5000亩,为了避免水面风浪对秧苗造成影响,创新性增设近百米的防浪漂浮桶,形成了50亩封闭水域,并在浮板上绑上石块,直接沉入水底,把浮板牢牢“拴住”,避免秧苗根系的土壤被水流溶解。
淮河能源采煤沉陷区渔稻共生项目现场负责人宋志华几乎是全天候待在项目上。他告诉记者,针对肥力不足的问题,除了在基质盆内提前放入缓释肥外,后期则采用无人机追肥,保障秧苗成长时的肥力。“今年产量高于去年。经测产,亩产超过500公斤。”!
在顾桥采煤沉陷区景观平台两侧水域内,10个养鱼网箱对称排列。今年,淮河能源在采煤沉陷区采用网箱养殖和跑道养殖两种模式。“跑道养殖模式是首次应用,主要是探索试验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养殖鲈鱼。”宋志华告诉记者,跑道上专门安装了水流循环系统、增氧系统、排污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可实现精准投喂、水质调节,大幅提升单位水体产量。“等水稻收完,下个月就准备开始捕鱼了。相信今年是个丰收年!”…
“水上浮床种植农作物+水下网箱养殖水产品”的立体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沉陷区水面,也使得沉陷区原有土地的部分种植功能得以恢复,实现水面种植与水下养殖、水底增肥土壤与水面种植土循环利用、沉陷区水域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三个统筹。该项目的成功实施,验证了采煤沉陷区浮床水稻种植模式的可复制性,为煤炭行业采煤沉陷区的绿色治理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顾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基地“渔稻共生”养殖项目的成功实施,验证了采煤沉陷区浮床水稻种植模式的可复制性,为煤炭行业采煤沉陷区的绿色治理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