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急诊科始终是病情最急、病种最杂、节奏最快的“前沿阵地”,也是患者与家属最容易感到焦虑与无助的地方。今年以来,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急诊科以医院开展的“刀刃向内、温度向外”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立足患者就医体验,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全方位对接与资源输入,为科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聚焦环境优化与服务提质,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升级更新——如今,这里不仅是抢救生命的战场,更成为传递医学温度与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

对咱城阳市民来说,“看急诊”这件事,悄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心感。随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余剑波教授常态化入驻城阳人民医院,国家级顶尖急诊技术真正“下沉”到了家门口。如今,急诊疑难危重症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国内权威专家的指导。这不仅是“专家号”的简单下沉,更是急诊救治整体能力的飞跃,让每一位市民在面对急危重症时,心中都多了一份“国家级”的底气与安心。

自2025年3月起,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战略推动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全面进驻城阳人民医院,涵盖了胸外科院士团队、创伤骨科院士团队、血液科院士团队等20多个重点学科,近50余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及资深专家,常态化通过门诊坐诊、教学查房、科研攻关等全方位输出,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区域急危重症医疗中心的内涵建设得到实质性飞跃。

11月12日本周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余剑波教授将继续常态化到医院急诊科参与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为广大患者带来高水平的就医服务。

“以前急诊病房没有独立的卫生间,非常不方便。现在病房宽敞明亮,还带卫生间,环境真是大变样了!”提及急诊病房的搬迁,患者家属李女士感触颇深。这一变化,源于医院今年9月初启动的急诊流程更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了病房与输液室的空间重构。

这里的急诊悄悄变了!背后是中草药种植技术与方法这位北大名医和一场全新升级

更新后,急诊病房整体搬迁至第二住院部,设置了20张床位,每间病房均配备了独立卫生间,极大改善了患者的住院条件与隐私保护。而原来的急诊病房区域,则更新为新的输液室。新的输液区空间更为开阔,布局通透,光线明亮,有效缓解了以往输液区拥挤、嘈杂的状况,为患者提供了更为舒适、安心的治疗环境。

这里的急诊悄悄变了!背后是中草药种植技术与方法这位北大名医和一场全新升级

此外,医院优化急诊科布局流程,设置醒目标识,完善便民措施,规范窗口服务,为患者最大限度提供干净、整洁、安全、舒适、有序的就医环境。科室借助更新升级了急诊三、四级患者候诊室,对非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分区管理,加强工作巡视,优化了急诊资源分配,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候诊区内还贴心地设置了专属衣橱,用于妥善保管“三无”患者的个人物品,于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

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硬件升级,更是对患者尊严和就医体验的重视,急诊科通过空间的合理规划和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让患者一走进科室,就能感受到一份安心与舒适。

环境的改善是基础,服务的提升才是核心。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急诊科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落实到服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科室积极开展“三前”服务理念,即“走在病人下车前,想在病人需要前,做在病人开口前”。医护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看到行动不便的患者,主动上前搀扶,协助办理手续、陪同检查;针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注与引导;在抢救室,不仅关注救治效率,也更加注重患者的隐私保护和保暖需求。便民箱内免费提供的纸杯、卫生纸等物品,虽小却暖。

服务的温度,患者体会最深。市民王先生(化名)的父亲前不久因突发疾病在急诊科住院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专业的救治、耐心的沟通、主动的关怀,尤其是夜间护士多次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让王先生一家深受感动。“医生护士们不仅技术好,态度更是没得说,像家人一样。”王先生说。正是这份信任,当他母亲近日身体不适时,他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了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急诊科。“这次来,感觉环境更好了,流程也更顺畅了,看到熟悉的医生护士还在那么用心地照顾病人,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除了主动服务,急诊科还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服务内涵与专业品质。弹性排班应对高峰,针对每日18:30至21:30的就诊高峰,急诊内科实施医生弹性错时排班,增加该时段人力配备,有效缓解了患者排队压力,也减轻了夜班医生负担。健康宣教“码”上指导,在急诊病房设置的“幸福树”健康宣教栏,将各类疾病知识生成二维码,患者及家属扫码即可获取,形式新颖、便捷高效。流程优化提效保安全,与检验科、网络信息科联动,优化气动物流标本转运流程,建立床旁心梗五项专项检验单,实现了检验结果的系统直传,为抢救争分夺秒,也避免了手工录入差错。整合资源便捷急救,根据院前急救需求,将内科包、药品包、气管插管用物等整合为便携一体包,并附上物品一览表,出诊效率显著提升。

“我们鼓励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改进的参与者。”急诊内科主任王金来说,“从优化沟通技巧,到改进一个小流程,大家的智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目标只有一个——让患者就医体验更好。”…

当前的改变是起点,而非终点。面对取得的成绩和仍需发展的领域,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急诊科已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仍是重中之重。科室进一步升级输液室的信息化系统,提升输液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不断完善门急诊信息化系统,为精准诊疗和高效服务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服务内涵不断深化。据王金来介绍,科室积极推行“无陪护病房”服务模式,旨在通过更专业、更精细的护理,减轻患者家属的陪护负担,同时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这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对“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深度践行。

展望未来,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推动下,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急诊科将继续以国家级创伤中心等四大中心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和‘形象窗口’,必将以此为契机,持续革新内部生态,重塑外部形象,以更优的环境、更暖的服务、更高的技术,守护好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为医院的整体发展贡献急诊力量。”王金来表示。

从环境的焕然一新,到服务的细致入微,再到未来的宏伟蓝图,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升级之路,是一条围绕患者需求不断自我革新、向内“动刀”、向外传递“温度”的实践之路。这里正在发生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急诊的救治效率与就医体验,更深刻地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时代内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2003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临床技术培训学组委员、北京市急诊医学会创新与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特聘专家。主要专业方向为心血管急症和急诊胸痛。擅长急诊胸痛、危急重症心律失常和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栓塞的急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