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土、起垄、开沟、施肥、分种、覆土……时下,正是秋冬种关键时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田间地头,村民们各司其职,干劲十足,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与往年不同,今年村民们的田间多了个“新主角”——新引进的“金疙瘩”卷丹百合。
据了解,铜鼓村年平均气温20℃左右,光照充足、土壤疏松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恰好契合卷丹百合喜温暖、耐干旱、忌水涝的生长特性。“过去种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村民增收渠道窄、抗风险能力弱。”铜鼓村党支部书记陈礼风介绍,为打破产业单一的困境,村“两委”历时3个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百合种植情况进行调研,对比十余种经济作物后,发现卷丹百合兼具药用、食用价值,市场收购价稳定、产业链成熟,且与本村自然条件高度匹配,最终决定引进这一特色产业。
“种出来卖不出去咋办?”“没种过百合,技术跟不上咋整?”……产业引进初期,村民们的顾虑接踵而至。
为打消后顾之忧,村“两委”精准发力。一方面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收购能力强、销售渠道多的浙江收购企业,由企业率先流转120余亩土地带头示范种植,同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明确“鲜百合保底收购价不低于20元/斤”,实现“未种先销”,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联动牛大场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组建“农技专家+土专家+土秀才”技术服务队,通过“理论授课+田间实操”的方式,开展种植培训。从选地整地、种球消毒、深度控距播种,到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关键环节,手把手传授技术要点,覆盖村民300余人次,确保种植户“学得会、用得上”。

百合种植不仅让土地“生金”,更给村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机会。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后续采收,百合种植全程需要大量劳动力,目前已吸纳该村及周边村寨1400余人次就业。
“以前秋冬闲在家里没事干,现在在百合地里干活,一天能挣100块,还能跟着专家学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铜鼓村铜鼓组村民聂易碧一边播种一边笑着说。
时下,铜鼓村150余亩卷丹百合已陆续完成播种,这颗承载着增收希望的作物,正让昔日的“低产田”蜕变为“增收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来源:施秉县融媒体中心)。
松土、起垄、开沟、施肥、分种、覆土……时下,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田间地头,村民们各司其职,干劲十足,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