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药材市场上,有一种药材被广泛讨论,而在笔者的农友群中,也有不少农友在讨论,之所以要讨论这种药材,是因为它的价格涨得的太快了,其价格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白芨、重楼等一众明星药材,这种药材就是“山慈菇”。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不少农友也提出了很多人都比较关系的问题,那就是这山慈菇为何涨价涨的这么猛?它是否值得种植?笔者咨询好几位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别想了,一般人种这个肯定会血本无归”,至于原因,笔者接下来也会分析。
首先就要来了解山慈菇是什么?山慈菇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植物,它是中药名,目前的来源有3种植物,分别是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与云南独蒜兰,杜鹃兰习称“毛慈菇”,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习称“冰球子”,别名还有金灯、朱姑、鹿蹄草、无义草等。

在传统的中医当中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等功效,如《本草新编》中就有记载:“山慈姑,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
山慈菇的应用历史很悠久,不过在2016年以前,山慈菇几乎没什么人种植,市面上的药材来源几乎都是通过采挖野生资源获得,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野生资源也随即锐减,因此就使得其市场价格逐年上涨。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10年前,也就是2012年的时候,山慈菇的价格才260元1公斤,2013年300元1公斤,到2017年涨至500元1公斤,至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高歌猛涨”,到今年年初,更是涨到了2000元1公斤的高价。而到了上个月,也就是9月底时,更是暴涨到了2300元1公斤,从目前的走势来看,依然没有停止上涨的步伐….
可以说,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山慈菇的价格就翻了10倍,这涨幅速度让很多名贵药材都望尘莫及。
我国的山慈菇资源原本很丰富,但在年年无节制的采挖之下,其野生资源也走向枯竭。在去年,也就是2021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当中,山慈菇的几种来源植物赫然在列,已经禁止采挖野生的了,许多地区也对加大了对非法采挖野生山慈菇的打击力度,例如云南省怒江州,已经全面禁止采集野生山慈菇。受此政策的影响,野生山慈菇的供应量明显减少,一定程度地推高了山慈菇的价格。
其一,山慈菇的人工种植已经发展6年了,且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了。就目前从各个公开的种植面积来看,估算全国的山慈菇种植面积应该有10万亩以上了。
发展了这么久,还有这么大的种植面积,为何价格还会连续多年上涨?这就令人觉了,从其他药材的历史经验来看,凡是价格较高,需求量又较小的品种,最是容易受资本青睐,加大了对非法采挖野生山慈菇的打击力度,例如云南省怒江州,已经全面禁止采集野生山慈菇。受此政策的影响,野生山慈菇的供应量明显减少,一定程度地推高了山慈菇的价格。
据一位云南山慈菇的经销商说,他曾经专门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些较大的山慈菇收购商,囤货多达10吨,只要毛利润达到15%就会脱手,把货卖给更高一级的囤货商,这样一步一步向上脱手,或许是山慈菇价格暴涨背后的原因。
其二,山慈菇的市场需求量不高。目前,山慈菇的整体需求较小,不像那些大宗药材那样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它目前的市场需求大概是120吨左右。就行内人的线公斤干品来算,目前全国不少于10万亩的种植面积,可产千余吨山慈菇,足够全国4年以上的需求。
其三,种植成本高。在之前,重楼、白芨、黄精、天麻等药材价格大涨之后,许多从事种苗企业和个人赚得盆满钵满。而山慈菇价格涨上来后,也成为了许多药材种苗投机者瞄准的目标。
2016年,山慈菇才开始野生驯化和人工繁育,到2019年时,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药材种植品种。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2022年,云南冰球子的果荚最低价格是10元一个,毛慈菇果荚最高价白炒作到20余元一个,种苗达到1.5元一株,部分地方甚至卖到2元一株。也就是说,一亩地种下来,成本可能都高达20万元左右,一旦价格开始下跌的话,有几个药农能承受得住?
俗话说得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山慈菇以2000多元的价格独树一帜,必然会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人参、三七、白及、玛卡、金铁锁、重楼、石斛等,哪一个药材品种不是在攀上价格高峰之后,跌得粉身碎骨?所以想要种植的朋友,请先观望一下再说,不然头脑一热就冲进去,或许会亏得很惨。